未沉淀的杜松子

你看到的是哪个维度?

    老样子,每次因为喜欢上新的作品和人物而大面积浏览同人时,总会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皱眉:困惑于写手对于人物过于狭隘的理解,困惑于文章中过于扁平、复读机一样的描写,一个捏他被乘以十的n次方,到最后不仅仅是索然无味,而是令人心生厌恶。

    我以为同人中对于已经存在的人物的再次塑造,考验的不是想象力,而是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如何从原作中细微的点出发,扩展到一个足以囊括宇宙的面。但很遗憾,大多数写手只是复读机,如果两个人物在原作中总是形影不离,这种“亲密”在同人中就会被不断放大,仿佛两个人是天生的连体婴,从来不存在争执,脑容量只够装下与对方有关的事。

    但这怎么可能呢。就连大脑未发育完全的孩子都不可能只考虑着“另一个人的事”,况且是身心成熟的成年人。即使不经历亲密关系,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也知道,即使两个人表面上看着再形影不离,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如何默契,实际的心理和肢体上的距离从未远离。而距离很近的人势必会比外人更在意“距离感”的问题:我是否在这段关系中保有自我?要怎样才会使这段关系平和地维持下去,而不是因为彼此越来越融合,在突破了底线之后突然崩溃。这是近距离的关系中必须考虑的一点。而诸位看官却真心地相信这种关系不存在思考的空间,发自内心地相信表象,真的令我哑然失笑。

    或者,是一个在作品中非常“天然”的角色,不管是天然呆还是天然黑,在同人中——如我之前所说——他们的特质都会被无限地放大,夸张到让你觉得不适的地步。人们发自内心地相信他们是真的“傻”或者真的“黑”,却忽略了这一表象背后的逻辑。所谓的天然呆并不能成为在同人中制造毫无逻辑的笑料的理由,“天然”的本质是一种逻辑,有的人天然可能是因为总是能无意中抓到事物的本质,所以不被表象迷惑,用通常的话说,“大智若愚”;有的人天然可能是因为不在意琐事,但是总会有事情让他们一改往常的面孔。

    某种意义上,我以为同人的存在是在探讨原作以外的多种可能性,就像“IF”。每个人成为现在的角色都是经历了特定的选择,那么如果选择偏离原有的轨道,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当我们在同人中写到“IF”时,重要的是遵循人物的逻辑走,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想要看到特定的结果逼迫人物走上某条对于他们而言永远不可能达到的道路。而同样,想要人物的描写不仅仅限于重复原作中出现的诸多“老梗”,重要的也是从细节中发现人物背后的隐藏逻辑。一个人有奇怪的癖好可能与他的过去有关,一个人总是谨慎小心、唯唯诺诺可能是因为曾经的心理阴影,总之,任何的细节都有成因。因为是同人,所以需要的只是逻辑自治。

    诸君都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出的维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只要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看到的是他发迹线下的一块疤痕或是手上的一颗痣都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不被表象所蒙蔽。我们所说的塑造人物平面化的同人,无一例外都犯下了被表象所欺骗的错误。我们忘记了表象之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忘记了人对于“自我”的在意总是多于他人,忘记了人具有欺骗性,忘记了“事出有因”。不管你看到哪个维度,至少请你从泥泞的土壤里钻出来,去透析人物,而不是沉溺于表象。

    脱离表象之后,你看到的是哪个维度呢?

评论(4)
热度(5)

© 未沉淀的杜松子 | Powered by LOFTER